-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識順口溜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識
淹溺又稱溺水,是人淹沒于水或其他液體介質中并受到傷害的狀況。水充滿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室息;吸收到血液循環的水引起血液滲透壓改變、電解質紊亂和組織損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臟停搏而死亡。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識,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識 1
一、游泳安全要點
1、下水時切勿太餓、太飽。飯后一小時才能下水,以免抽筋;
2、下水前試試水溫,若水太冷,就不要下水;
3、若在江、河、湖、海游泳,則必須有伴相陪,不可單獨游泳;
4、下水前觀察游泳處的環境,若有危險警告,則不能在此游泳;
5、不要在地理環境不清楚的峽谷游泳。這些地方的水深淺不一,而且涼,水中可能有傷人的障礙物,很不安全;
6、跳水前一定要確保此處水深至少有3米,并且水下沒有雜草、巖石或其他障礙物。以腳先入水較為安全;
7、在海中游泳,要沿著海岸線平行方向而游,游泳技術不精良或體力不充沛者,不要涉水至深處。在海岸做一標記,留意自己是否被沖出太遠,及時調整方向,確保安全。
二、如何預防游泳時下肢抽筋
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運動。游泳前應考慮身體狀況,如果太飽、太餓或過度疲勞時,不要游泳。游泳前先在四肢撩些水,然后再跳入水中。不要立刻跳入水中。游泳時如胸痛,可用力壓胸口,等到稍好時再上岸,腹部疼痛時,應上岸,最好喝一些熱的飲料或熱湯,以保持身體溫暖。
三、夏季游泳溺水自救方略
如何保證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發生?對水情不熟而貿然下水,極易造成生命危險。
萬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專家介紹,溺水者切莫慌張,應保持鎮靜,積極自救:
(1)對于手腳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則可將手握拳,然后用力張開,迅速反復多做幾次,直到抽筋消除為止;
(2)若是小腿或腳趾抽筋,先吸一口氣仰浮水上,用抽筋肢體對側的手握住抽筋肢體的腳趾,并用力向身體方向拉,同時用同側的手掌壓在抽筋肢體的膝蓋上,幫助抽筋腿伸直;
(3)要是大腿抽筋的話,可同樣采用拉長抽筋肌肉的辦法解決。
四、游泳時耳朵進水怎么辦?
由于水又有一定的張力,進入狹窄的外耳道后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兩段,又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與鼓膜之間產生副壓,維持著水屏障兩邊壓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動流出。有時外耳道內有較大的耵聹阻塞,則水進入耳道后更易包裹于耵聹周圍而不易流出。耳內進水后會出現耳內閉悶,聽力下降,頭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們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來。有人甚至用不干凈的夾子、火柴棒、小鑰匙等掏耳,這樣雖然可僥幸將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也易損傷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導致耳部疾病。耳內進水后應及時將水排出,最常見的方法是:
1、單足跳躍法:患耳向下,借用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向下從外耳道流出。
2、活動外耳道法:可連續用手掌壓迫耳屏或用手指牽拉耳廓;
或反復地做張口動作,活動顳頜關節,均可使外耳道皮膚不斷上下左右活動或改變水屏障穩定性和壓力的平穩,使水向外從外耳道流出。
3、外耳道清理法:用干凈的細棉簽輕輕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觸到水屏障時即可把水吸出。
由于游泳池或河水不干凈,污水入耳后引起外耳道皮膚及鼓膜感染,或耳內進水后處理不當,如不潔挖耳等,常可引起以下幾種耳病:外耳道炎,外耳道癤腫,耵聹阻塞,鼓膜炎,化膿性中耳炎。如果耳內進水后出現以上癥狀,應暫時停止游泳,并去醫院檢查,對癥治療。
五、夏天游泳注意事項
夏天游泳注意事項很多,應從多方面來考量,在此簡單介紹:飯后、飲酒不宜游泳。有開放性傷口、皮膚病、眼疾不宜游泳。感冒、生病、身體不適或虛弱不宜游泳。雷雨的天候不宜游泳。水溫太低、太涼不宜游泳。游泳時禁止與同伴過份的開玩笑。不要隨興下水,特別是野外。風浪太大、照明不佳不要游泳。不明水域不要游泳、跳水。水淺、人多不可跳水。要在有救生員及合格場所游泳。下水前先做暖身運動。下水的裝備要帶全,一定要帶泳鏡。水中切忌慌、亂,如遇抽筋,請保持冷靜,改用仰漂。平日有機會就參加心肺復蘇術訓練及水中自救訓練,如遇人溺水,沒有把握不應下水救人,可一面大聲呼救一面利用竹竿、樹枝、繩索、衣服或漂浮物搶救。露營、釣魚、野外活動如靠近水邊時,應嚴防小孩意外落水。海邊或戶外游泳要防止曬傷及腳底刺傷。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識 2
一、哪些地方容易發生溺水?
野外水域:江河、湖泊、水庫、池塘、溪流等,可能存在水草纏繞、暗礁、漩渦、水位突然變深等隱患,且缺乏救生人員和設備。
游泳池:即使在正規泳池,若未遵守規則(如獨自去深水區、在池邊奔跑、打鬧),或泳池管理不到位(救生員不在崗),也可能發生危險。
二、防溺水 “六不” 原則(重點牢記!)
不私自到野外水域玩耍、游泳。
不擅自與同學或朋友結伴去游泳。
不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
不到無安全設施(如救生圈、救生員)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了解水下地形、深淺易遇險)。
不盲目下水施救(見下文 “應急救援” 部分)。
三、不同場景的防溺水措施
(一)野外水域游泳 / 玩耍時
穿戴安全裝備:若需在安全水域游泳,務必穿合格的救生衣,避免使用充氣玩具(如游泳圈、充氣沙發),因其可能漏氣或被水流沖走。
觀察環境:下水前檢查水域周邊是否有 “禁止游泳” 標識,確認水域深淺、有無暗流、水草、石頭等,避免在水庫泄洪區、河道交叉口等危險區域活動。
結伴而行:至少 3 人以上同行,相互照應,指定 1 人作為 “安全觀察員”,隨時留意同伴狀態。
(二)在游泳池時
選擇正規泳池:查看泳池是否有《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救生員是否持證上崗且在崗,泳池救生設備(如救生桿、救生圈)是否齊全。
遵守規則:不進入超過自己身高的深水區,不在泳池內跳水、潛水(可能撞到池底導致頸椎受傷),不推搡他人或在池邊追逐。
(三)家長 / 監護人注意事項
時刻看護:帶孩子去水邊(如沙灘、泳池)時,必須保持 “一臂距離”,避免分心(如玩手機、聊天),即使孩子會游泳,也不能放松警惕。
教育孩子:教會孩子識別危險水域,講解溺水的嚴重性,可通過動畫、故事等方式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
提前準備:讓孩子學習基礎游泳技能和自救方法(如漂浮、踩水),但需注意:會游泳≠不會溺水,野外水域風險遠高于泳池。
四、溺水的常見跡象(需迅速識別!)
無聲呼救:溺水者通常無法大聲呼喊,可能只在水面掙扎,頭部時沉時浮,嘴巴張合(想呼吸但被水嗆到)。
身體姿勢異常:手臂僵直或無力劃水,雙腿無法踩水,身體垂直于水面,看似 “站著” 不動或向后傾斜。
表情痛苦:嘴唇發紫、臉色蒼白,眼神驚恐或呆滯,可能發出 “咯咯” 的嗆水聲。
注意:若發現有人出現上述跡象,不要誤以為是 “在玩水”,需立即采取行動!
五、應急救援:發現溺水者,該怎么做?
(一)切勿盲目下水施救!
普通人若未受過專業救援訓練,下水可能被溺水者緊緊抓住,導致兩人同時遇險。
(二)正確救援步驟
大聲呼救:立即呼喊 “有人溺水了!”,尋求周圍成年人幫助,同時撥打 119(消防)、120(急救)。
利用工具救援:
若有救生圈、救生桿、長竹竿、繩子等,將其伸向溺水者,讓對方抓住后拉至岸邊。
若沒有專業工具,可找結實的長木棍(如樹枝),讓溺水者抓住,注意自己站穩,避免被拉下水。
岸上急救(溺水者被救上岸后)
檢查意識和呼吸:拍打溺水者肩膀,呼叫其名字,觀察有無反應及呼吸(觀察胸部是否起伏,聽口鼻有無氣息)。
清理口鼻異物:若溺水者意識喪失、呼吸停止,立即用手指(纏上紗布或手帕)清除其口中的泥沙、水草等異物,解開領口、腰帶,保持呼吸道通暢。
心肺復蘇(CPR):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具體步驟可參考專業急救教程,或在 120 指導下操作),直至急救人員到達。
六、溺水后的自救方法
保持冷靜:若不慎落水,先屏住呼吸,避免驚慌掙扎(越掙扎越容易下沉),放松身體,嘗試讓頭部浮出水面。
調整姿勢:仰躺在水面上,四肢自然伸展,利用浮力保持漂浮,等待救援;若會游泳,可緩慢劃水向岸邊移動,但避免過度消耗體力。
抓住漂浮物:若附近有樹枝、木板、救生圈等,盡力抓住固定物體。
七、其他注意事項
酒后不游泳:酒精會影響判斷力和身體協調性,增加溺水風險。
劇烈運動后不立即下水:身體發熱時突然入水,可能導致抽筋(如小腿、腳部抽筋,此時應保持冷靜,用手抓住抽筋部位拉伸,緩慢游向岸邊)。
學習專業急救知識:家長、教師等可參加心肺復蘇(CPR)培訓,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識】相關文章:
夏季防溺水安全作文04-21
防溺水安全知識07-24
防溺水安全知識08-17
防溺水安全知識07-29
防溺水安全的知識05-29
防溺水安全的知識【經典】05-30
夏季四防安全知識07-09
夏季四防的安全知識07-21
夏季防中暑安全知識05-16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識順口溜100句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