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木棉
“大閱讀語文教學”的實踐策略
(五)落實閱讀積累
木棉
閱讀量的積累,是高中學生語文能力質的飛躍的重要前提。周一貫先生在其《閱讀課堂教學設計論》*⑾一書中,把學生成績達到某一程度時質量難于提高,處于一種停滯狀態的現象叫做“高原現象”。亦即語文課堂教學實踐達到一定高度后,會遇到難于突破的“瓶頸”,而出現平面滯留狀態。
出現“高原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在教學中明顯地感覺到一點,許多學生剛上高一時成績并不差,一段時期后發現其并無長進,甚至會有退步現象。這里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所汲取的語文養分單薄了。處于中學年齡段的學生,求知欲旺盛,成長需求量大,忽視閱讀積累,僅是課堂上那點例子研磨,就顯得容量小,范圍窄,不足于促其能力的質的飛躍。要有效地預防和遏制“高原現象”,必須加強課外閱讀,讓學生有足夠的“大語文”儲備量。
語文教師不能只是滿足于把自己的知識傳輸給學生,語文老師和語文課堂,最重要的是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和影響,讓他們開闊視野,不滿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課本知識上,而是自覺地進行力所能及的涉獵;不滿足于教師的一杯水,而是嘗試到大江大河里遨游,汲取豐富的語文養料。
大閱讀語文教學改革課堂模式的結果是有力地保證了課外閱讀的實現,語文教學就有時間和精力來突破另一重大課題了――向課外擴展:激發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進行閱讀積累,形成課內課外兩個支架并行的狀況,有力地支撐語文教學,各不偏廢,齊頭并行。
在課題實踐中,新學期的第一課,我就讓學生參觀圖書城,讓他們感受書籍的豐富,知識的無限,明白自己不去閱讀,不會閱讀,對于學習、對于成長、對于人生,將是一個怎樣的缺憾。第一個專題是“筑建精品屋”,讓每個學生把假期精心挑選并閱讀的一本好書拿來介紹推薦給同學,并在書的扉頁寫上“小主人寄語”,入庫到班級精品書柜里,利用課外時間借閱。整整一個周的時間,師生都沉浸在一種高昂的情緒之中,評介者的大膽表現,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也讓老師大為欣慰。如果是傳統的教學,一周最多講兩篇課文,甚至只是一篇長課文,與此相較,學生獲取的信息,得到的激勵、啟發和鍛煉,遠不能及。為了豐富精品屋,老師對校圖書館的藏書作了調查分析,開出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目錄,以便學生借閱。每周,專門安排一節自由閱讀課,讓學生到學校閱覽室閱讀各種報刊雜志,十幾種報紙,幾十種雜志,使學生豐富了視聽,語文學習熱情高漲。
結合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如何選擇讀物,如何快速瀏覽,如何摘讀跳讀,如何精略結合,如何作讀書筆記等等,適時做些技巧方法上的點撥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得到了落實。
大閱讀教學強調閱讀內容的開放性,閱讀的題材體裁均無強求和限制,有意引導學生向課外延展,力求廣泛而豐富。它也強調閱讀形式的多樣化,除書本閱讀外,輔之于聲像閱讀、網絡閱讀,使課外閱讀生動活潑。
如果語文課堂教學的結果是讓學生怕語文、怕閱讀,那是語文最大的悲哀。如果我們的課堂讓學生覺得必不可少,并由此熱愛書籍,勤于閱讀,樂于與書為伴,善于汲取源頭活水,那么,就可以說是語文最大的成功了!
“大閱讀語文教學”的實踐策略
(六)以讀帶聽說寫
大閱讀教學以閱讀為本,目的是帶動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教學中,體現“因讀而寫,以寫促讀,讀寫雙收”的原則。大閱讀語文教學的宗旨是回歸語文的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本來面目,在喚醒學生的“發現”意識,形成“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良性循環。
教學中,一方面鼓勵學生樂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善于汲取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豐富自己,另一方面重視促學生做感悟生活的有心人,成為感悟生命的思想者,善于把感悟之語筆錄下來。
自由隨筆可以作為主要的訓練形式。寫作時,體裁題材不限,可長可短,可詩可文,可議論可記敘;可以是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的評介賞析,可以是對一個文段一個句子的品味咀嚼;可以是課文學習時意猶未盡的延展生發,可以是身邊生活的精彩捕捉;可以是人情世態的窺看思考,時事熱點的有心關注,也可以是自我天地的心情寫真。因為有閱讀作保障,學生的源泉不枯竭,也因為閱讀帶來幾許思考,生活中就有不盡的素材可以入文。因此,小小的隨筆本,可以喚醒學生對于自我、對于生命、對于世界的感覺,讓他們自由馳騁,盡情揮灑。為了激發抒寫的熱情,可以開展一些激趣活動,如隨筆精華交流,不同形式的“發表”鼓勵(本學期有《心上的翅膀》結集“出版”)等等,學生的寫作激情旺盛,讀與寫交相輝映,構成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大閱讀教學還體現“讀中有聽說,聽說促讀寫”的原則。聽說能力主要通過“讀書報告會”的方式來培養。以“把最好的告訴你”、“精彩在這里”、“讀《xxx》,我有話說”等確立聽說主題的形式,開放性地對話交流,既作為讀書活動的檢閱,又是訓練聽與說的絕佳機會。當然還可以輔之以諸如朗誦、演講、課本劇編演等多種形式。
總之,以閱讀為本,不是荒廢了其他能力的培養,而是在閱讀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實現全面發展,促成“合力”并進,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全面提高。
三、課題階段性總結:
“大閱讀語文教學”課題,目前還只處于一種策略性的思考設計和實踐階段,還有許多很具體的問題有待深入,如,從整個高中階段來看,如何設計教學專題,各專題實施的詳盡方略怎樣趨于合理化、科學化;如何規劃課外閱讀的整體結構,各階段課外閱讀運行的具體步驟怎樣設計,如何進行實效檢閱;如何使課堂模式逐步成形并完善成熟;如何制定可行的課題評價方案。等等。
此課題只是一個起點,相信在不斷地探索、總結、革新中,定能走出一條理想的富于個性化的語文教育路徑。
雖然這樣的思考和實踐還只是探索的第一步,但有一個信念是堅定的:語文不能在狹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不能再重復那條與自己作對的為應試存活的歧路,而應回復鮮活的面目,還自己以本真、生動和精彩!
參考文獻:
⑴《新概念閱讀教學》曾祥芹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年1-2期
⑵《為“閱讀”正名》甘其勛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年1-2期
⑶《“新語文教育”論綱》韓軍 《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17期
⑷《<新語文讀本>編寫手記》《教師之友》2001年 第6期
⑸ 新《語文教學大綱》
⑹《審美反映與藝術創造》王元驤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2年版
⑺《為“閱讀”正名》甘其勛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年1-2期
⑻ 英國接受主義理論代表伊瑟爾的理論
⑼《閱讀的奧秘》楊邦俊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0年5期
⑽《語文閱讀的認知心理》馬笑霞 《課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8期
⑾《閱讀課堂教學設計論》周一貫 寧波出版社 2000年
⑿《“新概念閱讀教學”宣言》曾祥芹《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0年1-2期
----------------------------------------
木棉
RE: 這可不可以算創新 回 復
作者: zhaming - zhaming (瀏覽次數: 58 次)
發表日期: 2001-10-05 00:02
學科交叉走新路,提高教學質量需配合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的不斷進步,只有具備較高的全面發展的學生才能有繼續深造和發展厚實的潛能。開放性的教學新理念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發展與遷移知識,都將有幫助。
學校教育本身就有多樣性,語文學科本身所具備基礎工具性,它包含著各學科的知識,而各學科的教材本身也都是用說明、記敘、議論等常用的表達方式寫出來的,因而要理解這些教材,乃至完成各課的作業,填寫實驗報告都要求學生具有較豐富的語文知識和較強的理解表達能力。語文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自覺的與其它學科相結合,既可調動各種因素來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也充實了課堂教學的內容,達到促進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要求。
(一)、教師聯手搞教學,學科交叉共育人
曾與歷史老師做過聯手進行教改活動,通過學科間的交叉,讓學生一方面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也增進對語文課本知識的學習。在教授賈誼的《過秦論》、蘇洵的《六國論》時,著重闡述了文章主題,前者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希望漢文帝以秦為鑒,實行仁義,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轍;后者論述了六國滅亡的緣由在于賂秦,希望北宋統治者以六國破亡的前例為訓,不要向外族妥協、屈服。兩篇文章都是以議論為主,托古寓今。為了講好這幾篇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多的了解中國歷史的當時情況,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議論文主旨的理解,我和薛虹老師(歷史教師)做了分工:
歷史課上完成以下內容教學:①歷史背景介紹:各國概況,漢宋時期政治局勢,秦稱王的過程,當時統治者治國要略。②評述秦始皇的功與過,北宋朝廷的求安妥協的危害。③古今社會作比較,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語文課上教學任務是:①識字誦讀,釋字解義,疏通文義,翻譯文章。②比較閱讀:一看兩篇文章的主題的同異,一看論證方法的不同。著重講清邏輯推理的方法《過秦論》運用了歸納推理;先擺出論據,說明事實的經過,最后才歸納出全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六國論》則運用演繹推理的方式先提出論點“弊在賂秦”,然后擺出論據,層層深入的加以論證。③背誦文章。
不同的學科為了教育這一目標,聯手“出擊”,協同作戰,使這兩篇對高中生來說學習有相當難度的文言文迎刃而解,歷史課上也著實的讓學生領略了中國歷史的風云突變,為古人的榮辱而興嘆,語文課上,重心有佳,難點恰到好處的把握,師生共有收獲。
(二)注意“最近發展區”,大膽探索教與學
世界著名的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有“最近發展區”的研究理論,他認為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水平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創造和發揮,可以發現并掌握新的知識。這一理論在教授說明文單元內容時深有體會。《現代自然學科中的基礎學科》、《眼睛與仿生學》、《景泰藍的制作》這些課文中或多或少的表現了物理學方面的知識,《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等文章也體現了生物學、地理知識方面的內容,語文課的教學對于這些知識的掌握與鞏固是可行的。教師應主動的闡述理科知識,學生也應自覺的運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將之內化,發展新知。四十五分鐘的效益的深廣就不難尋了。
有一個口號,筆者十分欣賞:“少寫概念爭論,加強實踐探索。”(顧泠沅語)面對現實,如何解決教與學,教與考,學與考的關系,學科間的交流與交叉,融合與滲透,實踐上做著,比說上十套理論要強得多。
(三)、把德育植根于語文課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從廣義上講,學校教育中的德育是無所不在的,它常以“隱形課程”的形式出現,東西方教育史都已說明語文課堂中的德育與語文知識的教授不可分割。本來德育就與語文有親緣關系,有誰可以將兩者分開呢?孔子的儒學的仁義道德,唐宋散文的“文以載道”……這些說明把把德育植根于語文課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不過是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粹。
----------------------------------------
查鳴
卷首語 回 復
作者: 木棉 - mumjl (瀏覽次數: 24 次)
發表日期: 2001-10-05 17:25
隨筆集《心上的翅膀》卷首語
一學期的教學中,最令我難忘的,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一本本隨筆,是隨筆中的那一顆顆心,是每一次批閱隨筆時與我的學生心靈相通的心情。
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給我留下太多感觸,太多思考。最該讓人熱愛的語文,最能觸動人心的語文,被扭曲著,扭曲得面目可憎,扭曲得盡失人心。我近乎麻木地在應試的夾縫中看著語文迷失,哭號于它的墮落。
我不想再重復那條枯燥學生、窒息自己的路。
我想在叛逆中找到那片真正屬于語文的天地。
我想讓語文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唾棄。
我想讓語文能夠成為滋養學生一生成長的甘泉,我想讓學生在成長中因為有語文而喚醒自己,發現自己,舒展自己,張揚自己,回復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真實的內心、有獨立人格的真正的“人”。
于是我和我的學生,有了我們自己的誓言: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
于是我們有了自己的“精品屋”,有了可以傾吐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悟的隨筆本。
是的,這只是一本隨筆集子,只是一篇篇不像作文的“隨隨便便”寫出的文字。它或許還太幼稚,或許還太粗糙,但每一個名字之后,傾訴于你的,都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一次用心的思考,一種動情的感悟,一個鮮活的靈魂!
“翅膀長在心上的,是天使。”我們不是天使。我們只是平凡而真實的生命。但我們愿意用長在心上的翅膀,飛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晴空。
這是第一本。
我們企盼著“心上的翅膀”不被折斷,在未來的日子里,帶著我們的夢想,自由飛翔……
末了,我想起那句屬于我的學生也屬于我的話: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順便告訴別人,我們一直在快樂地努力著!”
木棉于2001年7月
----------------------------------------
木棉
( mumjl 于 2001-10-05 17:27:40修改過本帖 )
RE: 卷首語 回 復
作者: 木棉 - mumjl (瀏覽次數: 20 次)
發表日期: 2001-10-05 18:03
自稱為“語文教育的叛徒”的復旦附中高級教師黃玉峰不滿足于給學生“一杯水”,而是帶領他們自己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他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寫下自己的體驗和“研究”,有時課堂上基本是由學生主講,大家一起討論。黃老師說:“我是輔導員,不是說書人,應該把課堂上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自由大膽的教學使學生真正感到了“書籍的無窮魅力”,“淺嘗了摸索人類精神家園的樂趣”,真正地熱愛語文了。張老師頗感欣慰地說:“學生愛讀書,會讀書,將來養成終身與書為伴的習慣,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是的,再博學的老師在無涯的知識面前也是渺小的,如果我們忽視培養他們終身學習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自己所展示的那點東西對他們一生的影響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也正是如此,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教授對黃玉峰作出了很高的評價:“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眼前,或是明年的高考,還可能發生在10年、20年后。隨著這些學生的成長,他們如何對待世界,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問題,都會變得不一樣。”
[大閱讀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六)]相關文章:
10.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學計劃